小孩子的叛逆期如何应对?
一、要理解叛逆孩子做某件事的动机及愿望。
幼儿期的孩子时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行为,他们还不太懂什么是危险的事情,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
当成人限制他们的愿望或制止他们的行为时,孩子们就会表现出对成人的不满意甚至反抗,与你背道而驰,喜欢说“我不”等。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便责怪叛逆孩子“不讲道理”、“不听话”等,其实是冤枉了孩子,因为这是孩子独立与探索的愿望强烈于服从,孩子获得新知识的途径就是尝试新奇、刺激的事物。
作为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孩子要自己尝试、独立表现的要求,尽量多创造一些条件,使孩子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或充分的满足后,他们的叛逆行为,叛逆性心理自然就逐渐减少。
当孩子的意见和我们的意见相矛盾时,可以利用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待问题解决后,再找适当的时机去进行说理教育。
例如:孩子看见地上有一堆沙子,非常高兴,就抓起沙子往天空中抛洒,弄得地上、头发里、衣服上都是沙子,如去把他拉开,不让他玩,他肯定哭闹着不依,如果我们拿来铲子、漏斗、过滤的网等东西,孩子看见后,马上就会高兴地玩起来了。
这样不仅避免了一场风波,而且叛逆孩子通过玩沙,既了解了沙的特性,又开发了智力由此可见,理解、尊重、暂时满足幼儿的意愿或不合常理的行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迂回教育手段。
当然,适当满足叛逆孩子的要求,要把握好“度”,不能一味地迁就。否则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投下阴影。
二、要适当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不理睬”是一种教育艺术,当今幼儿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他们不愿成人过多的参与自己的活动,束缚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经常对成人表示不满或产生反抗心理。
我们不妨在没有危险伤害的情况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活动,让他们在尝试中吸取教训、经验,品味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
即使成人想帮助他们,也不要以指导、命令的口吻说话,而要以提醒、探讨等谦和的方式,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幼儿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有着自己独立心理及行为方式,我们作为家长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适当地学会“不理睬”,对幼儿的成长有益无害。
三、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叛逆行为表现为具有破坏性和挑衅性。对孩子进行“爱心、同情”的教育,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情心和爱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对待朋友时,要相互帮助,要谦让,不要打人,不要欺负人,要尊重老人,要怜悯弱小,要尽力帮助他人,爱护动物,爱护自己的父母。
据调查,12岁是孩子一生中最早的叛逆期。当“小尾巴”向她说“不”时,我们的母亲就会感到痛苦和挫败。
孩子消极的行为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体现,它会尝试去理解周围的事物,树立自己的喜好和不喜欢,并在实际中向母亲说“不”。
尽管“自我主张”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正面的行为,但母亲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也会对其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大约12岁的时候,他们就会学会思考,并且会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做。
此时,身体和行为的发展使得他们能够用行动来表达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的抗拒。
尽管独立性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步骤,但是家长们也别忘了,12岁的小孩还很年轻,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无法预测到潜在的风险。
因此,除了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外,父母还应教他们学习考虑他人的感受,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和父母商量。
青春叛逆期主要的情绪表现: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其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做一些夸张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做对抗性行为为快乐;这个时候的孩子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像个大人,所以什么事情喜欢亲力亲为不喜欢别人帮助他完成。
这个时候的孩子心理也特别需要尊重,是一平起平坐的尊重,所以他们不喜欢被指挥,被使唤,因此你叫他走东他走西。
但12岁的孩子也会突然很粘人,害怕失去最亲的人。这个阶段的孩子感情剧烈,又变化无常。
他会在两个极端摇摆不定:“要----不要,行----不行”,有的宝宝还很难接受新的事物,没有吃过的食物,没有穿过的衣服等他都不要。
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如果孩子有了这种爱心,同情心,他们的叛逆心理就会大打折扣。
总之,正确处理孩子“叛逆性”心理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孩子要经过成年人的细心培养,才能成长为具有优良的人格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