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春期的问题,大多发生在童年期
孩子12-15岁正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阶段,这也是无数家长最感头疼的时候。
孩子长高了,脾气暴躁,父母说不了,也劝不动,一顿臭骂,孩子就会“揭竿而起”,谁也不知道,他们一生气,就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情来。
李玫瑾教授指出:在青少年时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不尊重父母、自作主张,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但为何有些孩子在青春期时只是小打小闹,过去了就过去了,而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对此,李玫瑾教授指出问题所在:青春期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有滞后反应,孩子的青春期叛逆,问题在童年期
许多父母对孩子幼年时不以为意,或溺爱,或严厉。当一个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往往会以“他还是个孩子”为自己的教育和为他们的错误寻找借口。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有主见。到了青春期,他们会对自己的父母说“不”,直到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出了问题,而自己又没有办法。这些问题,从童年期开始,就已经存在,只是父母们已经错过了纠正的最好时机。
就像一棵树枝,如果在成长期得不到修剪,那么它就会四面抽枝,无法奋力往上长高。
孩子是父母的孩子,他的根在父母,言行出自家庭。
作为家长,如果当你发现孩子问题重重,请不要第一时间就选择否定和指责,而是应该想一想: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了哪里?
别以为青春期的孩子跋扈嚣张,其实他们内心脆弱,他们是最需要被连接的孤岛。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归属感”,孩子在青春期,最需要被价值认同,如果连父母都抗拒孩子,那么只会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二、父母是镜子,孩子是影子
央视曾拍了一部十几岁的孩子纪录片,历时2年,拍摄、制作,三个家庭的爱情和教育。
尤其是这个14岁的少年,名叫泽青,更是让人心酸。
泽清初二退学在家,痴迷于网络和旗帜。他性格古怪,脾气暴躁,经常在爸爸面前用板凳打妈妈。
按理说,这不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孩子该有的反应,因为泽清的爷爷奶奶,都是湖北的退休教授。
一个高知家庭怎么会养出一个暴力成性的孩子?
通过记者的不同的采访镜头,从父亲与母亲的相互埋怨指责里,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原因。
丈夫眼里的妻子每天晚归,不着家;妻子对丈夫也看不顺眼,觉得丈夫自己也经常不在家,他要的不过是一个会做饭打扫卫生的保姆阿姨。
夫妻感情不和,常年争吵,一旦遇到问题解决不了,脾气暴躁的母亲就会大打出手。
泽清说,他在家里没有存在感,有时候找父母说话,都会被嫌烦。从小到大,父母除了在他耳边念叨家里穷,如果不好好学习,就赚不到钱,父母基本都不睬他。这导致泽清心理压力很大,后来沉迷在网络军旗,就不愿意上学了。
似乎遗传了妈妈有脾气就动手的习惯,泽清辍学在家后,一不顺心,就会打母亲,不是揪头发,就是拿凳子砸。父亲看在眼里,不动声色,选择冷漠无视。
泽清的心理问题,其实早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出现异样。妈妈回忆,孩子曾经写过很多宣泄情感的日记贴在卧室墙上,他甚至恐吓道:如果你们再不改的话,我会做出一些你们意想不到或者无法挽回的过激行为。
遗憾的是,在那个时候,母亲不在意,父亲不关心。直到现在,孩子与父母完全对立,做家长的才后悔,曾经没有好好理解孩子、教育孩子。
都说“父母是镜子,孩子是影子”。如果父母在镜子那端,看到一个自己不想看到的孩子影子,是不是除了失望、抱怨,就束手就擒,放弃吗?
问题孩子的极端行为,看起来不可理喻,却其实是在向父母索爱。他们挣扎,是因为,他们仍然相信父母还爱着他。在泽清的潜意识里,他还能感受到父母是想爱他的。遗憾的是,这个家,缺乏爱的流动,彼此都不会去表达。
纪录片里有一个动容的镜头。有个训练营的老师在深入接触泽清后,说:他就像一个小孩子,非常的粘人,也很可爱。
心理学上有一种行为叫做“退行”,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会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在训练营里,泽清找到长期不被满足的爱,他的退行行为,其实是自我修复的过程。
爱要说出来,爱也要被看见,被感受到。当孩子,处在一个能被理解,能够感受到爱的环境后,他的行为有时候会恢复如初,这是孩子自我修复的过程,也是父母需要自我修炼的课程。
三、接招青春期,“沟通”是钥匙
“叛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几乎都存在,孩子的叛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
李玫瑾教授表示,许多父母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沟通”,父母总是唠叨,孩子会变得更加叛逆。父母要学着跟小孩“聊天”花样,小孩就喜欢听。
1、青春期孩子-认同地聊
这就要求家长先放下对错,和孩子成为“自己人”,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叛逆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向家长开口。孩子叛逆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拒绝沟通。只要孩子愿意说,问题就有解决的方向。
马未都老师也曾分享过自己与儿子间趣事。有一次,儿子小心翼翼与父亲聊起自己喜欢上一个女孩的事,谁料父亲一听,却大大方方告诉儿子:“你太晚了,我比你小的时候就有喜欢的对象。”
结果父子俩如哥们般畅聊,既避免了一场沟通暴力,做家长的又潜移默化把问题说到孩子心坎里去。“认同地聊”是家长靠近孩子的有效方式。
2、青春期孩子-选时机聊
李玫瑾教授在她年轻的时候,就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和自己的女儿讨论各种问题。出去走走,逛商场,买东西,都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机会。她表示,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放松警惕,更乐于听取和接受家长的建议。
当然,一些敏感的青少年问题是不能和孩子面对面交流的,父母可以通过书信来交流,李玫瑾老师曾经给自己的女儿写了一封信,她的女儿也回了一封“亲爱的母亲”,表达了对她的感谢。
3、青春期孩子-幽默地聊
李玫瑾教授从小就和自己的女儿,在不同的场合,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交流。外出、购物、购物,都是与孩子沟通的绝佳时机。她说,在轻松的氛围下,孩子会放松戒备,更愿意倾听父母的意见。
当然,有些敏感的青少年问题,家长们是不能当面沟通的,家长们可以用信件进行沟通,比如李玫瑾老师就曾写信给自己的女儿,而她的女儿也会回复“妈妈”,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