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网络有哪些影响?
根据中国青年互联网学会的统计,现在全国有25.8%的儿童在城市使用,30%的初中和56%的高中。
根据调查,有10%到15%的年轻人都有上网成瘾,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年轻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摧残。
因网络而逃学,离家出走,抢劫,甚至在网吧猝然死亡。
对于儿童的网络沉迷,有的父母不仅要打骂,还要打骂,最终使其放弃,有的则试图以泪水来感动,但效果不大。
正确地指导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预防和纠正其上网成瘾,是当前家庭面临的一大难题。
青少年沉迷网络有哪些影响?
1、强烈的依赖。
沉迷网络的青少年人群的心理与行动受到“上网”的影响,并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需求,在互联网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引起个人的生理时钟失调。
在网络不能使用时,会出现一种极度渴望,并出现焦虑感、焦虑感以及相关的身体和行动的应答。
网络是他们的主要生命来源,他们的关注和爱好仅仅集中于沉迷网络,工作和学习动机减弱,生存品质降低。
2、情感淡薄。
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对网络上的人,就像是粘在一起的,而对自己的家人,却是更加的淡漠。
当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告诉自己的亲人或者好友,他们会将自己的情感深深的埋在心底,然后通过互联网发泄。此外,因家庭的约束,沉迷网络的孩子经常与家庭成员产生矛盾。
3、人际交流缩小。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在追求更高的社会认同度,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交忧虑。
沉迷网络社会的轻松与真实的生活中的反复遭遇,必然会造成沉迷网络的反复。
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深度介入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沉迷网络这个曾经的新鲜词,对很多孩子来说早就司空见惯。
去年因为疫情,教学和作业更是“线上来、线上去”。结果,青少年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不好说,沉迷网络的倒不少。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这是物理隔绝、釜底抽薪,毕竟,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学习,最常见的现象是家长在一旁看着时,孩子用手机上课,家长要不看着,人家瞬间切换到其它页面。
管理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是国际通行做法。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都已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芬兰还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学生销售手机。
不过,青少年不可能总在学校,还是得回家。于是,防沉迷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长肩上。
为给家长支招,教育部近日又发布了《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提出了“五要”:
一要善引导,重监督;
二要重表率,立榜样;
三要常陪伴,增亲情;
四要导心理,促健康;
五要多配合,常沟通。
这“五要”切中肯綮,贯彻“五要”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省视自身的过程。
青少年孩子的问题和毛病,根本上反映的是家长的问题和毛病。
孩子沉迷手机与网络的背后,是家长的缺席、失位甚至错判、误解。
孩子听到的第一句脏话,看到的第一个游戏场景,可能都来自家长。
防止孩子沉迷网络,归根结底,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校方要做到家校沟通,坚持“管”和“教”相统一,通过网络进行内容筛选,建立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不敢“逃票”。
而且,很多新的游戏都会在“青少年模式”和“家长模式”上打上一个大大的标签。
总之,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是整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