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厌学
讨厌学习,心理逆反,敌对情绪,打架斗殴,敲诈勒索,自暴自弃,心灵扭丑,攻击,极端行为…难以想象,这些词汇居然可以和今天的中学生联想到一起。
身为一名一线老师,每每见到越来越多的厌学问题学生时,总是感慨自己的行为和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查阅了许多学者的论文,其中不乏著名的专家在内。
但是,在了解他们观点后,事实上,我们的内心愈发困惑:为什么如此多的相关论文已经发表,而初中生的厌学现象仍然还是反复出现?
论文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文又有什么用处呢?
二、厌学的定义、表现及危害当前有不少初中生在学习中存在各种心理障碍
厌学是其中最普遍、最有危害性的问题。顾名思义,厌学就是讨厌学习。
具体地说,厌学是指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与周边环境不相适应、不合群的行为。
初中生一旦有了厌学情绪,轻则讨厌学习,冷漠对待绝大多数的功课,不愿意主动学习,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
对于他们来说,读书是一种煎熬。严重的厌学心理会造成逃课、逃学,使老师感到头疼,有些人甚至无法继续上课。
民进中央对农村初中生辍学情况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中学的退学率达到了40%,其中有3%是由于厌学而退学的。而英语、数学等个别学科,则会导致偏科、厌学。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讨厌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学困生。“学困生”就是每一门功课都达不到要求。
但是,只要有一门以上的科目属于中上游水平,那么,他就不应该是学困生。
可以这么说,某科目的后进生,逐渐成为偏科生,再发展就会演化为厌学生。
比如,许多孩子就是因为某一科目学的不好,尤其是英语或数学学科,由于教材要求超越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些同学在经常性地遇到学习困难而得不到及时解决时,缺少应有的成就感,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厌学症正在摧残着孩子的身心,家长不当行为难辞其咎
厌学症是目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其中初中生是重灾区。我把厌学症的症状归纳为四个字:懒、慢、倦、拖。
我这二十多年来,我教过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明显的厌学症,有两位是轻度的,另一位则是无药可救。
人类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从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他们就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对自我的追求。
可是,当他真的开始读书的时候,他却像喝了一口水一样,吃得很苦,很难受,很想吐。肯定是有原因的!导致孩子厌学的主要责任人是家长,因为在高中以前,孩子的学习主要是由家长关注和安排的。
我们经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是最期望孩子成才的人。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付出的最多,但也经常好心办坏事,帮孩子变成了坑孩子,最终使孩子厌学。
在我接触的有厌学症的孩子中,父母常常有以下不当行为。
对孩子危害最大的行为是安排孩子提前学。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一些无知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先行一步,以便占得先机。
象所谓幼升小、寒暑假的预科班等都属于提前学的范畴。家长心里想的是不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在孩子还没起跑就给孩子泄了气。
以为学两遍肯定胜过学一次实际是不懂学习规律,简单的把学习看作纯体力劳动。
对于一个正常孩子而言,提前学不但无助于学校的学习,还很有可能起到一些副作用,比如影响课堂的专注力,影响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个人见解,提前学基本等同于花钱给孩子买罪受。
家长的第二个不当行为孩子学习的过度参与、管理、甚至干涉。比较典型的行为有:额外给孩子买很多学习资料让孩子刷题,让孩子感觉有永远完成不了的学习任务;在孩子写作业时象监工一样坐在孩子旁边,不时的纠正各种错误;热衷于给孩子讲大道理,长吁短叹、唠唠叨叨个没完。
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工作太久了,没有休息的机会,你会喜欢这个工作吗?说不定,你也已经离开了。
与过分的干涉相比较,另外一种极端就是对孩子的学业置之不理。
这种现象在父母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中很常见,因为家长经常会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学业而忽视孩子的学业,而仅仅依靠考试的分数来获得他们的学习。
孩子们在学习上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需要一些新的知识,但是如果他们的学习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他们的身体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要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要让他们的学习变得容易。通过观察和交流,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如果有类似问题,请与我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