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怎么陪伴孩子度过叛逆期:
与打骂相比,吼叫是父母最为常见和普遍的消极行为,也最能助长孩子的叛逆行为和挑衅行为。表面上是成功的改正了孩子的错误,但错误只是暂时的潜伏,只会引来日后更多的怒吼甚至打骂。
1、批评、随意评判
当一个孩子打碎了教室的玻璃窗时,别直接指责他,也别以此为判断他的性格。
而是要分析孩子的行为结果,并给出有建设性的反馈。父母的批评会使孩子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否认、自尊受到了伤害,而被指责的孩子则会感到自己被拒绝、不被爱和无助。
2、反复唠叨
父母在打骂、批评没有效果后,往往会依靠这一招,反复告诉自己的孩子。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们对此毫不关心,相反,他们会抗拒听,对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反感。唠叨会毁掉最重要的亲子关系。如果你和他的孩子之间的关系足够密切,那么他就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他应该做的事。
3、打断孩子的话
与孩子沟通时,不要插嘴,要让他讲完。让孩子先讲完,再讲,这是基本的礼貌,如果不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就会逐渐抗拒和家长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4、揭孩子老底、内疚型教育
有的家长喜欢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翻旧账;或是经常引导孩子站在受伤害者的立场去感受,引发孩子的内疚。
家长长期用旧账来伤害孩子、用内疚来控制孩子,如果让孩子长期体验这种难受的感觉极易引发羞怒情绪,进而疏远与家长的关系。
5、讽刺挖苦孩子
孩子准备参加聚会,特意换上衣服征求你的意见,你却说:“成绩这么差穿什么衣服都没有用,没有人愿意和差生在一起。”挖苦像一把利剑,会重创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6、说教
父母经常对孩子们说该做的事,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
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不相信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恶父母的说教,进而抗拒,甚至反抗。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个孩子刚开始学走路时,他的父母在他身后大叫:“别动”,他就会用手去摸;“前面有水,别踩。”孩子的潜意识是在自我探索,拒绝命令。
7、威胁
父母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的功课没有及时做完,你的手机就会被没收。”
孩子们的思想往往不在于如何准时地完成家庭作业,而在于如何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使用手机。威胁往往会使孩子感到无力、希望,甚至会对家长产生不满。
8、撒谎
如果家中有什么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知道,那么,父母就会对自己的孩子隐瞒,甚至是说谎。
但是,孩子子的神经很敏感,稍微一动,就会发现他们的父母在隐瞒着什么,会觉得他们不是真心的,不信任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你的孩子开诚布公,让他们也能向你的父母敞开你的心。
9、惩罚
许多父母都觉得,严刑逼供可以树立父母的权威,从而使子女变得温顺。
这种惩罚看似有效,但是经常处罚孩子,会让他们产生怨恨、愧疚、羞愧、绝望等负面情绪,从而强化他们的不良行为。正确的方法就是用适当的管教来管教孩子,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非处罚。